注:带序号的是原书的摘录,其余是我的随记。
《革命的序曲》
- 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很差,可是在另一方面,古都的景色时鲜艳而生动的,这对我是一个补偿。我住在一个叫做三眼井的地方同另外7个人合住在一间小屋子里。当我们大家都挤在炕上睡觉时,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每缝我要翻身,往往先得同两旁的人打招呼。但是,在公园里和故宫广场上,我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在坚冰还覆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我看到北海的垂柳,枝头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代诗人岑参咏雪后披上冬装的树木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引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带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我入学六个月就退学了,订立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读书,我非常认真地执行这个计划。我认为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对我是极有价值的。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我仅仅休息片刻,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餐。我每天在图书馆一直阅读到闭馆的时候。
打地基,酬勤。
- 由于我的职位底下,人们都不愿同我来往。我的职责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他们大多数都不把我当人看待。
- (1920年)我在长沙得到了一个教员的职位,同时继续我在新民学会的活动。
这是教员一词的由来吗?
- 1923年,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做出了有历史意义的决定:参加国民党,国共合作,建立返回北洋军阀的统一战线。
- (1926年秋)具有历史意义的北伐战争在1926年秋开始了。
我会记录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及其时间。因为学历史也可采用连点成线的方式,而这些历史事件就是时间戳上的一个个点。
- (1928年井冈山会师,于1927年秋收起义后)我们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以后,进行了改编,创建了著名的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我任党代表。…… 来了那么多军队,山上的条件变得很差。部队没有冬衣,粮食奇缺。我们有好几个月几乎全靠吃南瓜过活,战士们喊出他们自己的口号:“打到资本主义吃南瓜!”——因为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就是地主和地主的南瓜。
《红军的成长》
- 毛的叙述,至此开始越出“个人历史”的范畴,并且以某种方式不知不觉地把个人历史溶于一个伟大运动的历程之中;虽然它在这个运动中保持主导作用,但是人们却看不清它个人的活动情况。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观察家的客观记载了,而这个观察家所关心的,是作为历史的人类集体命运的转变。
- (1931年11月7日)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建立了中央苏维埃政府,我担任主席,朱德当选为红军总司令。
- (1935年,长征途中,第五次反围剿) 红军主力到达贵州遵义。在随后的四个月里,部队几乎不断地在行军,并且进行了最剧烈的战斗。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危险的江河,越过中国一些最高和最险峻的山口。通过强悍的土著居民地区,跋涉荒无人烟的草地,经受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在占全中国白军半数的敌人的追击下,通过了所有这一切天然险阻,并且突破了湘、粤、桂、黔、滇、川、康、甘、陕各省地方军队的堵截,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并在中国的大西北扩大了现在这个根据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红军的胜利行军,以及它的胜利到达甘陕并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首先是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由于苏维埃人民的骨干的伟大的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超人的忍耐力和革命热情。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未来都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它之所以不可战胜和必然取得最后胜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决心。
它之所以不可战胜和必然取得最后胜利——好硬!